「你怎麼就不明白呢?這個世界不會為你而改變的,我就像這個世界一樣,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。」
終究,少年殺人了。他曾經是家裡最聰明的孩子,讀建中,個性沉穩,做人老實,卻在這樣惶惶不安的時代中,一步步走向毀滅。
楊德昌經典大作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,描述1960年代初期,台灣外省第一代、第二代移民的迷惘,在政治氣氛緊張,威權壓迫如影隨形的社會環境下,那是個「苦悶」的年代,而這份苦悶,由課業愛情不如意的青春期男孩來詮釋,實在再適合不過。
張震飾演的小四高中聯考失利進入建中夜間部,和少女小明相遇,與同學拉幫結夥,挑戰校園權威。面對幫派衝突,他害怕卻好奇,於是不知不覺地踏入複雜的世界,在那個世界裡,每一次的邂逅與衝撞,那些不盡如人意的結果,都在挑戰小四的價值觀。就連身為上海讀書人父親的殷殷教導,也在台灣禁聲壓抑的社會氛圍下,連同父親本身成為一場笑話。
苦悶的時代,苦悶的青春,當少年用盡全力構築的自我堅持,在慘淡時代下變得毫無意義時,當少年發覺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他的努力而有丁點改變時,少年最後決定走上絕路。
少年殺人了,誰是兇手?誰不是兇手?
11月11日,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,復刻上映。
ps1. 我特別喜歡張震被喚作四兒的時刻,因為那意味著悲慘的少年其實還是有人疼愛,在寫實、鬱悶、瑣碎的四小時電影中,讓我稍微感受到一點點慰藉。
ps2. 電影不該只是一種休閒活娛樂,從這個角度來看,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是部偉大的經典之作,是所有愛電影人絕不可錯過的作品,強力推薦。
ps3. 但進場前一定要記得去廁所而且中間不要喝任何飲料 by喝了一杯珍奶膀胱快爆掉的事前沒做好功課的迷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