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在飛機上看了部今年已下檔的片子《Arrival》(台翻:異星入境),看完後久久感動不已,後勁很強,這部電影在台灣上映時,因為這個表面的片名而騙了不少外星迷前去朝聖,結果招致許多負評,我覺得非常、非常可惜,一定要跟大家推薦。
【不管你有沒有要看這篇文章,拜託千萬不要去估狗任何新聞或原作,直接看片就對了,否則會被雷到媽媽都認不出來】
外星人、不明飛行物體、異次元空間、跨物種接觸,有這些元素,說《Arrival》是外星科幻片還是不會錯,但它骨子裡紮紮實實就是部以科幻片包裝的人生哲學片。上一次類似的作品是Nolan的《Interstellar》(星際效應),再上一部更經典的則是Jodie Foster主演的《Contact》(接觸未來)。這些都不是大家喜歡的那種外星戰艦咻咻咻的宇宙片。
我非常喜歡這部片對於「語言」的詮釋,透過身為語言學專家女主角的分析(而且親切不學術),語言不再只是溝通的工具,而是大自然與文明互動的智慧產物,一種帶領我們看世界的方式。當然,語言也是解開整部片謎團的最後一把鑰匙。
可以理解為何科幻迷非常失望,因為裡面完全沒有刺激的戰爭場景,沒有黏稠噁心的外星生物。相反,這是一部非常非常美的電影,畫面、音樂、口白、步調,柔軟地相當好入口,直到結尾,一切原因了然明朗後,在口中留下淡淡的,令人難忘的,苦澀與甘甜同在的餘韻。
無怪乎這部片會入圍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,相當詩意的一部文藝科幻片。可惜Amy Adams沒入圍女主角,身為唯一主角,她的演出撐住全場情緒,讓最後的真相大白更具有衝擊性。只能說,奧斯卡真的不喜歡她。
暖哭人的經典主題曲〈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〉
說明:這首並非電影原創,而是德國作曲家Max Richter在2004年發表的作品。整部片的配樂則是由Jóhann Jóhannsson操刀,看完一定對配樂印象深刻!